在上一篇文章《完美對象就像完美工作一樣不存在》中建議大家積極去嘗試各種可能的不完美,因為想找到可以共同過生活的對象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嘗試、失敗、然後不斷改進。
BUT!(人生就是那個BUT!)就像經濟學中常提到的報酬遞減法則(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)發現過多的選擇會讓效果遞減,近而讓人掉進「選擇的悖論」的陷阱中。
當擁有太多選擇的時候,人們反而容易分心
美國 Swarthmore College 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 Barry Schwartz 在他 2005 TED Global 演講《談選擇的癱瘓》中提到:「太多選擇時,就算我們克服了癱瘓、做出了選擇,我們卻不見得比選項少的時候滿意。」
為什麼?
第一、因為不確定的後悔。在有許多選擇的狀況下,很容易覺得「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」,於是想像中的其他更好選擇讓你對自己之前的決定感到後悔,而正是那份後悔的感覺抵銷了最初的幸福感,即便你當下的決定可能已經是最好的了。
第二、機會成本。人就是會看著自己手裡的,卻覬覦碗外的,而一件事物的價值取決於拿什麼和它相比,選擇越多,每一次選擇的成本就越高。如果只有 A 和 B 兩個選擇,只要放棄一個選項就可以,但如果有 20 個選擇,一想到要放棄其他 19 個,無論手中握有多好的牌,或許都開心不起來。(Barry Schwartz 教授在演講中使用的例子是沙拉醬,非常有趣!)
在一段關係或可能要開始的關係中,如果還顧慮著其他更好的選擇,就容易掉入「選擇的悖論」:你會迴避關係中的不滿,放大檢視那些小瑕疵,騎驢找馬的心態讓你開始對自己先前的選擇感到後悔、幸福感降低,又因不快樂更質疑自己的決定,陷入惡性循環。
我的客戶是一位在中美兩地都有公司的成功企業家,前前後後共幫他介紹了 17 位符合條件的對象。見面後雖然他都成功和女方交換聯絡方式開始交往,但 3 次約會以內客戶就會把對方惹惱或自己放棄。即便認識了 17 個對象還是沒結果。
客戶表示女生都很不錯,是他喜歡的類型,但都「各自有一些小問題」。他也試著去理解,但因為抱著下一個對象可能會更好的心態,遲遲不肯定下來,認識了17 位優秀的女生卻到現在仍然還在尋尋覓覓…
你想要的「吃到飽」相親真的比較好嗎?
最近接到的客戶都有使用過婚友服務的經驗,讓我驚訝的是,許多婚友服務強調服務期間內推薦人數「無上限」(這三個字在合約裡還要雙底線加粗),而確實有許多人因為無上限的承諾感到安心而願意簽約。先不論不良業者的技術性拖延,只安排認識了兩三個對象就沒下文。即使自己條件好,每週都找得到新的對象,一年52個對象你真的能好好做出選擇不後悔嗎?又或者到最後像那位成功企業家一樣,永遠期待著更好的下一個?
面對「選擇的悖論」,Schwartz 教授提供的解決方法是:限制選擇的數量。
在每一次的交往和互動中留心那些你認為重要的特質,兩人彼此磨合,熟悉對方的優缺點,並從中找到共同生活的基礎;倘若問題真的無法解決,那就各自帶著寶貴經驗,繼續尋找下一個更合適的對象。但就像我上次提到的,絕對不是要你「將就」,只是要理解並接受人類心理層面的限制,以及一個重要的事實:真正的關係是動態的持續磨合,不會有可以讓你「佛系」經營、自此就永遠不煩心的完美關係和完美對象。
加深對現在這個選擇的了解,停止去想下一個可能會更好
每次客戶交往遇到衝突時總會向我諮詢,看著客戶拐彎抹角地問我還有沒有更好的對象,又氣又好笑。我氣客戶不夠用心,因為大多的爭執和摩擦都是可以解決的。以我兩段婚姻(現在的這段還在繼續~)和過去無數的交往經驗來看,攸關分手的大問題和磨合過程中的小石頭完全是不同等級,而客戶抱怨的總是那些可以解決的小問題。然而好笑的是,遇到衝突想迴避是人的直覺,而大部分的成功,包含一段成功的關係,都來自於反直覺的理性行為。
下次相處遇到瓶頸時,深呼吸冷靜一下,不要逃走也不要立刻想騎驢找馬。多一點點耐心溝通和理解,仔細評估情況,仔細想想這個人的所有優點和缺點,說不定你會發現,現在在身邊的眼前的他,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時尚媒人 Tilaine:
Aimm 首席姻緣規劃師,也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媒人執照的台灣人;兼具女性、創業人、媽媽、太太、葡萄酒顧問、酒鬼等身分。
免費諮詢服務 >>> https://aimatchmaker.com/
歡迎下載 >>> Aimm – 最用心的全球華人交友軟體
https://app.aimatchmaker.com
Comments are closed.